传木铎金声,展京师风范,讲述北乐鱼(中国)官方人自己的故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和法学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应是当下中国的法学研究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
——梁迎修
梁迎修,法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市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法学会影视娱乐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为法学会行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会副会长。1994~2001年期间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先后获得法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2001-200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今任教于乐鱼网页版法学院;2009年9月~2010年9月期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院访学一年。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法理学、法社会学、法律方法论、法制现代化、司法改革、信访法治化等学术领域。代表作有《法官自由裁量权》、《英美法系法律方法研究》、《法学方法论问题研究》和译著《不确定状态下的裁判:法律解释的制度理论》等学术著作4部,在《法学研究》、《政法论坛》等学术刊物发表文章数十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司法部、教育部和中国法学会部级科研项目3项。
“思享者”会客间:访谈进行时
一、提炼法治的本土经验,发展法治的中国理论
师小萱:梁老师,作为一名高校法学专业的教师,您对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论述有哪些方面的感触呢?
梁迎修: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作为一名高校法学专业的教师,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论述让我感触很深。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和法学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应是当下中国的法学研究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
自近代以来,中国的法律现代化走的是一条追仿型的发展道路,借助大规模的法律移植,我们得以快速地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在较短时间内推动了中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和进步。长时间的追赶和模仿使得我们的法治实践和法治理论都深受西方法律文化的巨大影响,而且在强势的西方法律文明面前缺乏应有的话语权。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逐步深入,我们日益发现,一方面中国的法治实践往往无法在西方的法治理论框架中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而且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经常难以得到西方主流理论的足够重视和公正评价。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得到改变,我们的法治理论就难以实现对西方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同时也无法为中国的法治实践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法学院举办“学习十九大,永远跟党走”知识竞赛活动)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中国在法治建设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法治领域的不断进步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此过程中,中国的法治建设也开始逐步由模仿和追赶转向自主和创新。随着中国模式的优势不断得到实践证明,我们有理由和底气变得更加自信。评价中国的法治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不应该以是否契合西方模式为标准,而应该以是否能够有效解决中国问题为标准,中国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成功经验本身就具有普遍意义。
作为法学研究工作者,应当加强对法治的基础理论和和复杂现实的深入研究。在继续甄别和借鉴世界上优秀法治文明成果的同时,应当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关注中国本土的法治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规律和经验进行科学的理论提炼,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用正确的法治理论来指导我国的法治实践和培养法治人才。我们应该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体制机制和国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对中国自身的优势和经验有高度的自信和底气。通过不断地提炼法治的本土经验,逐步发展和完善法治的中国理论,努力提升社会公众对法治的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二、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促进学院全面发展
师小萱:您认为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新目标”和“新征程”对我们学校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梁迎修:十九大的主题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习总书记在报告当中提出了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新目标”和“新征程”,我们要在这样目标的推动下开始新的征程。
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个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第二个阶段是从2035到本世纪中叶,第一个阶段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目标是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让我们对国家未来发展有了清晰的认识,“双一流”建设和国家的发展目标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制定的“双一流”建设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中期目标是到2030年,远期目标是到2050年。既然国家有明确的阶段性发展规划,我们就可以和国家同步,修订我们的“双一流”建设方案调整阶段。“新目标”、“新征程”,对我们学校“双一流”建设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学校和学院的发展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中。
师小萱:您对学校以及法学院在未来“双一流”建设中有什么展望呢?
梁迎修: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亦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北乐鱼(中国)官方根据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双一流”建设总体部署,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制定了“铸就主峰、营建高峰、构筑高原”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策略。通过实施主峰计划,倾心铸就教师教育“珠穆朗玛峰”;通过实施高峰计划,全面营建十一个世界一流学科;通过实施高原计划,着力构建六大学科群。在北乐鱼(中国)官方的双一流建设规划中,法学学科属于六大学科群中的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学科群。
自2005年成立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2006年成立法学院以来的十余年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北乐鱼(中国)官方法学学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已经跻身于国内法学院的第一梯队。在2014年的QS法学学科排行榜上位居全球第101-150名区间内,高居中国大陆地区高校前5名;2017年的QS法学学科排行榜上位居全球第151-200名区间内,仍居于中国大陆地区高校前8名。当然,同国内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法学学科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仍然存在法学二级学科发展不均衡、办学特色不明显等不足。
法学院在未来发展中,将致力于加强与教育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等学校优势学科的合作,推进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同时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开辟对法学新兴领域的研究,如互联网法律治理、人工智能与法律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我们将继续坚持高起点、研究型、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致力于将法学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法学教学科研机构,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为国家的法治事业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三、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师小萱:您认为法学专业的老师如何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会比较有成效呢?
梁迎修:思想政治工作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重要作用。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在法学教育中,也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不但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还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作为高校法学专业的教师,自身应当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和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用正能量鼓舞激励学生,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法治中国建设高端论坛暨北乐鱼(中国)官方法学院建院十周年座谈会)
师小萱:法学院未来对于师资队伍建设有什么计划呢?
梁迎修: 大学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问题始终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谁拥有了人才,谁就可能在竞争中取胜。法学院的学科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水平和竞争力。
2006年法学院成立以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了许多青年才俊,因此师资队伍整体上比较年轻,迄今为止只有一位教工退休。但是我们经过仔细分析师资队伍结构以后,发现在大约三到五年以后,法学院每年都将会有数名教师退休。因此法学院从现在开始将会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支持力度,加强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为法学学科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